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推敲

推敲

宋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》卷十九引《刘公嘉话录》(按:《刘宾客嘉话录》原名《刘公嘉话录》,为唐韦绚撰):“

(贾)岛初赴举京师,一日于驴上得句云:‘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’始欲着‘推’字,又欲着‘敲’字,练之未定,遂于驴上吟哦,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,岛不觉冲至第三节(节,这里应指旌节,即古时官吏出行时的仪仗)。左右拥至尹前,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。韩立马良久,谓岛曰:‘作敲字佳矣。’”此事又见五代何光薳《鉴戒录》八“贾忤旨”、宋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。

唐人贾岛作诗炼字推敲不定,碰到韩退之,才帮他选定“敲”字。后因称反复斟酌字句为“推敲”,引申也可以指对问题的勘酌与研究。明.吴炳《画中人》传奇“之任”:“(小旦)问他也总是不明白的。枉费推敲,喉间格格浑难了。”清.孔尚任《桃花扇》传奇《投辕》:“你的北来意费推敲。”


【典源】 五代·何光远《鉴戒录》卷八:“ (贾岛) 自是往往独语,旁若无人。或闹市高吟,或长街啸傲。忽一日于驴上吟得‘鸟宿池中树,僧敲月下门。’初欲著推字,或欲著敲字,炼之未定。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,又作敲字手势,不觉行半坊,观者讶之,岛似不见。时韩吏部权京兆尹,意气清严,威振紫陌。经第三对呵喝,岛但手势未已,俄为宦者推下驴,拥至尹前,岛方觉悟,顾问欲责之,岛具对。‘偶得一联,吟安一字未定,神游诗府,致冲大官,非敢取尤,希垂至鉴。’韩立马良久,思之,谓岛曰:‘作敲字佳矣。’遂与岛并辔语笑,同入府署,共论诗道,数日不厌,因与岛为布衣之交。”

【今译】 唐代诗人贾岛苦心吟诗。一次,他在京城中骑驴吟得:“鸟宿池中树,僧敲月下门”一联,其中用“推”字还是用“敲”字,一时斟酌未定。于是边行边以手作“推”、“敲”姿势,不觉冲撞京兆尹韩愈仪仗。韩愈询问,贾岛如实说明原委,韩愈思考后告诉他:“还是用敲字为佳。”二人于是同入官府论诗,结为诗文之交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反复斟酌锤炼诗文词句; 也用以指对某种情况再三分析权衡。

【典形】 出手推敲、韩公知、炼推敲、推敲字、引手作推敲。

【示例】

〔出手推敲〕 宋·陈师道《骑驴》:“出手推敲宁避尹,题门吟咏不逢人。”

〔韩公知〕 豢·王摅《上宋蓼天少宰》:“昔者贾岛长安市,苦吟曾遇韩公知。”

〔炼推敲〕 宋·陆游《四月二十三日作》:“款门僧亦绝,无句炼推敲。”

〔推敲字〕 元 · 马致远 《湘妃怨》:“吟诗未稳推敲字,为西湖捻断髭。”


【词语推敲】   汉语词典:推敲

猜你喜欢

  • 杜母

    源见“召父杜母”。用以称颂爱护百姓、清廉有惠政的地方官员。唐白居易《寄李蕲州》诗:“江郡讴谣夸杜母,洛城欢会忆车公。”【词语杜母】   汉语大词典:杜母

  • 高唐雨

    同“高唐梦”。唐李商隐《岳阳楼》诗:“如何一梦高唐雨,自此无心入武关?”

  • 车如流水,马如龙

    《后汉书.明德马皇后纪》:“前过濯龙门上,见外家问起居者,车如流水,马如游龙,仓头衣绿褠(注:褠,即臂衣,称臂韝,缚左右小臂,以便于事),领袖正白,顾视御者,不及远矣。”“车如流水,马如龙”,是形容往

  • 牛眠荫

    源见“牛眠地”。旧指已故亲长葬吉地而给予子孙的福荫。明 吾丘瑞《运甓记.庐山会合》:“问勋业从来有几,始信牛眠荫果奇。”

  • 赤髭

    同“赤髭白足”。清厉鹗《雪后宝石山》诗之二:“塔院微钟断烟火,耐寒犹有赤髭僧。”【词语赤髭】   汉语大词典:赤髭

  • 画地成沼

    旧题晋.葛洪《西京杂记》卷三:“淮南王好方士,方士皆以术见。遂有画地成江河,撮土为山岩,嘘吸为寒暑,喷嗽为雨雾。”传说汉代有方士有“画地成江河”等神术。后遂以“画地成沼”作为咏喻方士法术的典故。唐.秦

  • 笼络

    笼与络都是羁绊牲口用的,引申为拉拢、驾驭人。《宋史.胡安国传》:“中丞许翰曰:‘自蔡京得政,士大夫无不受其笼络,超然远迹不为所污,如安国者实鲜。’”【词语笼络】   汉语大词典:笼络

  • 出处

    源见“出处语默”。谓出仕与隐退。汉蔡邕《荐皇甫规表》:“修身力行,忠亮阐著,出处抱义,皎然不污。”【词语出处】   汉语大词典:出处

  • 随时之义大矣哉

    随时:谓顺应时势。 表示顺应时势的重要。语出《易.随》:“大亨贞无咎,而天下随时,随时之义大矣哉!”《文选.干宝〈晋纪.论晋武帝革命〉》:“尧舜内禅,体文德也;汉魏外禅,顺大名也;汤武革命,应天人也

  • 蝇随骥尾

    《史记.伯夷列传》:“伯夷、叔齐虽贤,得夫子而名益彰。颜渊虽笃学,附骥尾而行益显。”《后汉书.隗嚣传》:“数蒙伯乐一顾之价,而苍蝇之飞,不过数步,即托骥尾,得以绝群。”苍蝇附随在骐骥的尾巴上,便可腾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