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

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

西汉.司马迁撰《史记.淮阴侯列传》载:楚汉相争时,萧何曾向刘邦推荐韩信。韩信因汉王不重用自己,便逃离汉营。萧何连夜追回韩信,说服刘邦,拜为大将。后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与陈豨共同谋反。吕后乃与萧何谋,“诈令人从上所来(时刘邦亲自带兵讨伐陈豨),言豨已得死,列侯群臣皆贺。相国绐(欺骗)信曰:‘虽疾,疆入贺。’信入,吕后使武士缚信,斩之长乐钟室(长乐宫悬钟之室)。”宋.洪迈《容斋随笔》所载事同。

韩信的得志与被杀,都出自萧何一人之手,故俚语有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。后因以比喻为人害人,成事败事都出自一人。

明.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九:“分宜好个王三老,成也萧何败也何。”


其他 比喻事情的成功失败都出于一个人。宋·洪迈《容斋续笔·萧何绐韩信》:“韩信为人告反,吕后欲召,恐其不就,乃与萧相国谋,诈令人称陈豨已破,绐信曰:‘虽病强入贺。’信入,即被诛。信之为大将军,实萧何所荐,今其死也,又出其谋,故俚语有‘成也萧何败也萧何’之语。”元·无名氏《赚蒯通》1折:“这非是我~,做恁的反覆勾当。”△用于成败之因。也作“成也萧何败萧何”、“成败萧何”、“成也萧何败也何”。


出尔反尔、反复无常谓之 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?

这是个成语,一般人并不陌生。

宋·洪迈 《容斋随笔》记载: “信之为大将军,实萧将军所荐。今其死也,又出其谋,故俚语有 ‘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’之语。”韩信为大将军,得力于丞相萧何的力荐; 后来,吕后专权,萧何又帮助吕后设计杀害了韩信。此事传到宋代,便形成了 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之语,表示事之成败皆缘于一人之变化、反复。

《古今小说·闹阴司司马貌断狱》: “当初是萧何荐某为将,后来又是萧何设计,哄某人长乐宫害命; 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,某心上至今不平。”( 某,指韩信。此为韩信闹阴司之语。)

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亦作 “成也萧何败萧何”。《警世通言·王娇莺百年长恨》: “始终一幅香罗帕,成也萧何败萧何。”

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主要是对别人而言,也可就自身而言:“这非是我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,故恁的反覆勾当。”( 《元曲选·无名氏 〈赚蒯通〉》)


【词语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】  成语: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汉语词典: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

猜你喜欢

  • 剪发剉荐

    同“剪发待宾”。明 吾丘瑞《运甓记.牛眠指穴》:“剪发剉荐,遂成孺子高名;还鲊遗书,虑玷居官清节。”

  • 折群儒角

    源见“五鹿角折”。形容人学识渊博,多才善辩。清汤右曾《上玉峰徐公》诗:“六经屡折群儒角,九服齐扶大雅轮。”

  • 渭城

    唐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诗:“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诗谱入乐府,以首二字“渭城”名曲,又称《渭城曲》,成为送别名作。后亦有称王维原诗为《渭城曲》者。唐刘禹锡《

  • 鵷鹭

    同“鸳鹭行”。清赵翼《丙子元旦早朝》诗:“千行鵷鹭集初寅,肃听鸣鞭拜舞匀。”

  • 衔环报

    源见“黄雀报”。指报恩。唐王缙《青雀歌》:“莫言不解衔环报,但问君恩今若为?”

  • 胶柱调瑟

    同“胶柱鼓瑟”。唐刘知幾《史通.断限》:“举一反三,岂其若是;胶柱调瑟,不亦谬欤?”见“胶柱鼓瑟”。《艺文类聚》引晋·鲁褒《钱神论》:“而子尚质,而子守实。无异于遗剑刻舡,~。”【词语胶柱调瑟】  成

  • 白榆

    《玉台新咏.古乐府.陇西行》:“天上何所有,历历种白榆。”白榆,星名。《陇西行》诗采字合音,将白榆比为树,有“历历种白榆”之说。唐.杨衡《他乡七夕》:“不堪鸣杼日,空对白榆秋。”此处的“白榆”指天上星

  • 膏明易煎

    同“膏火自煎”。唐孟郊《吊元鲁山》诗:“血誓竟讹谬,膏明易煎蒸。”

  • 不至阿其所好

    阿( ㄜ ē ):曲从,偏袒。好( ㄏㄠˋ hào ):爱好。 不至于偏袒他所喜欢的人。 意谓不徇私情。语出《孟子.公孙丑上》:“宰我、子贡、有若,智足以知圣人,汙,不至阿其所好。”宋.王安石

  • 悬刺

    同“悬梁刺股”。唐顾云《上池州庾员外启》:“批经阅史,无怠于光阴;雪牖营窗,每加于悬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