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于玉比德
君子用玉来比喻人的品德。语出《礼记.聘义》:“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。”宋.吴淑《玉赋》:“古人有言曰:‘君子于玉比德。’”
君子用玉来比喻人的品德。语出《礼记.聘义》:“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。”宋.吴淑《玉赋》:“古人有言曰:‘君子于玉比德。’”
喻大声唤醒糊涂麻木的人。清代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卷一:“梁昭明太子与湘东王书云:‘未闻吟咏性情,反拟《内则》之篇;操笔写志,更摹《酒诰》之作。’此数言,振聋发聩,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。”见“
源见“云树之思”。谓两地相隔遥远。《歧路灯》八六回:“侄自与叔大人欢会,迄今二十余年矣。只以云树遥隔,山川相阻,未得再亲慈诲。”主谓 语本唐·杜甫《春日忆李白》:“渭北春天树,江东日暮云。”当时杜在渭
宋钱易《南部新书》戊集载:唐代崔瀣参加科举考试,被考官崔沆录取,当时有人嘲笑说:“座主门生,沆 瀣一气。”后以“沆瀣一气”指气味相投的人联结一起。今多用于贬义。清 和邦额《夜谭随录.某太医》:“天之报
源见“歌式微”。表示思归之情。唐王维《渭川田家》诗:“即此羡闲逸,怅然吟《式微》。”
同“耳提面命”。郭沫若《十批判书.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》:“像这些关于卫生的教条,就是现在看起来也是很合乎科学的。而对于秦始皇,也俨然就像在耳提面训的一样。”见“耳提面命”。郭沫若《十批判书·吕不韦与
同“谢池草”。清徐釚《谢池春.柬毛大千广文兼寄大可》词:“大小毛生,岂让谢家池草。”
源见“温序须”。指慷慨就义者。柳亚子《悼李守常烈士》诗:“夺笔江淹才是梦,衔须温序死犹生。”
源见“阮囊羞涩”。指羞于贫困。清尤侗《除夕再哭亡妇》诗之四:“可怜索米长安客,羞涩空囊乏纸钱。”
同“馀光”。北周庾信《灯赋》:“寄言苏季子,应知馀照情。”清钱谦益《再次敬仲韵》之十二:“焚膏东壁分馀照,曝背南荣共夕晖。”
源见“黄粱梦”。形容虚幻,短暂。清吴梅《风洞山》二出:“腰肢瘦几分,便梦儿长久,黄粱一瞬。年华如箭,人共好花都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