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发聋振聩

发聋振聩

又作“振聋启聩”,“振聋发聩。”发:启发。 聋:耳朵听不见声音。振:振动。聩(kuì愧):天生耳聋。 指声音大得使聋子和天生耳聋者都能听见,用以比喻惊人之言论能唤醒麻木的人。 黄爵滋(1793-1853年),字树斋,宜黄(今江西宜黄县)人。清道光三年(1823年)进士,授编修,迁御史。道光十年(1830年),他与林则徐、龚自珍、魏源等结宣南诗社,讲求经世之学。道光十五年(1835年),他任鸿胪寺卿(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事)。道光十八年(1838年),黄爵滋向宣宗道光帝上奏严禁***烟的条陈,痛述***毒害,提出禁烟、戒烟的具体办法和措施。并希望皇帝用像打雷的威力,令人触目惊心地震动起来,虽然长期沉溺于吸***烟的人,也足以唤醒他的糊涂和麻木。

【出典】:

清史稿》卷378《黄爵滋传》11588页:“况我皇上雷霆之威,赫然震怒,虽愚顽沉溺之久,自足以发聋振聩。”

【例句】:

严复《救亡决论》:“今者,我欲与之为微词,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;吾欲大声疾呼,又恐骇俗而惊人。” 李六如《六十年的变迁》6章:“创办一个《民心日报》,想在舆论方面,多做些振聋启聩的工作。” 郭沫若《洪波曲》3:“老教育家斩截地对我这样说,声音是这么刚健,像乡里老百姓说话的那样,而又那么的振聋发聩。”


并列 聩,耳聋。发出很大的响声,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。比喻用言论文章唤醒头脑糊涂、是非不明的人。清·严复《救亡决论》:“今者,吾欲与之为微词,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;吾欲大声疾呼,又恐骇俗而惊人。”△多用于教育人的方面。→当头棒喝。也作“发蒙振滞”、“发矇振聩”、“昭聋发聩”、“振聋发聩”、“震聋发聩”。


【词语发聋振聩】  成语:发聋振聩汉语词典:发聋振聩

猜你喜欢

  • 鲁男子

    《诗经.小雅.巷伯》“哆兮侈兮,成是南箕”汉毛亨传:‘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,邻之嫠妇又独处于室,夜,暴风雨至,而室坏,妇人趋而托之。男子闭户而不纳。妇人自牖与之言曰:“子何为不纳我乎?’男子曰:‘吾闻之

  • 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

    《左传.桓公十年》:“初,虞叔有玉,虞公求旃,弗献。既而悔之,曰:‘周谚有之,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,吾焉用此,其以贾害之。’乃献之。”匹夫:贫民百姓。怀璧,身怀美玉,引申为拥有财宝。虞叔起初有玉不献,后

  • 乌之雌雄

    《诗经.小雅.正月》:“具曰:‘予圣’,谁知乌之雌雄。”乌:乌雅。本指乌雅的雌雄不易辨别,后世多用于比喻是非不分,善恶难辨。《孔丛子.抗志》:“谁知乌之雌雄,抑亦似卫之君臣乎。”偏正 比喻不分是非善恶

  • 倾国倾城

    倾,倾动,倾倒。倾国倾城意即绝代美女的美貌足以令全城或全国的人倾倒。汉武帝时,李延年作歌,以“倾国倾城”形容佳人的美艳绝伦,婉转地举荐自己的妹妹。李延年向汉武帝唱道:“北方有佳人,绝世而独立,一顾倾人

  • 无中生有

    原作“有生于无”,意谓具体事物都是由看不见的道中产生。后则由此演化为无中生有,意指本无其事而凭空捏造。老子认为,向相反的方向变化,是道的运动,柔弱是道的作用,天下万物都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,而具体事物

  • 翘材之阁

    源见“东阁招贤”。指招致才学颖异之士的地方。宋李廷忠《谢王枢使荐举启》:“三鳣地冷,幸依通德之门;一鹗天高,误入翘材之阁。”

  • 三思而后行

    形容遇事要再三考虑,反复研究之后才采取行动。春秋时期,鲁国大夫季文子,遇事总要反复考虑多次才行动。孔子听见后说,想两次也就可以了。【出典】: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闻之,曰:‘再,斯可

  • 陶令五男

    晋.陶潜《陶渊明集》卷三《责子》:“白发被两鬓,肌肤不复实。虽有五男儿,总不好纸笔。”晋诗人陶潜曾任彭泽令,故称陶令,他有五个儿子。后遂用为多子之典。唐.裴迪《春日与王右丞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》诗:“

  • 牛迹

    《淮南子.汜论训》:“夫牛蹄之涔,不能生鳣鲔。”东汉.高诱注:“涔,雨水也,满牛蹄迹中,言其小也。”牛迹,牛蹄印迹。牛蹄印迹中只能储存极少量的雨水,故若养鱼是不可能的。唐.李群玉《规公业在净名得甚深义

  • 诗中有画

    宋.苏轼《书摩诘〈蓝田烟雨图〉》:“味摩诘(王维)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”形容诗歌形象地描写景物,使读者如置身图画中。宋.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.六一居士下》引蔡絛《西清诗话》:“丹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