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出类拔萃

出类拔萃

原作“出于其类,拔乎其萃”。指超出于同类。后则用出类拔萃形容德才超越寻常。孟子认为,作为孔子的高足,宰我、子贡和有若,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孔子,即使夸大一点,他们也绝不至于怀着私情而故作赞扬。宰我说,依我对老师的看法,他比尧舜高明得多。子贡说,一般说来,见到一个国家的礼制,就可以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;听了人家的乐调,便可以了解这个人的道德;即使百世以后,人们评价历代帝王,也不能离开孔子所订的标准。自有人类以来,没有一个人象孔子这样伟大。有若说,难道只有人有高下之分吗?麒麟和走兽,凤凰和群鸟,泰山和小土堆,河海和路上横流的那些无源之水,是同类;圣人和百姓,也是同类。但孔子却大大超过了他的同类,自有人类以来,没有哪一个能象孔子那样伟大的。

【出典】:

孟子·公孙丑》上:“(孟子)曰:‘宰我、子贡、有若,智足以知圣人,汗不至于阿其所好。’宰我曰:‘以予观于夫子,贤于尧舜远矣。’子贡曰:‘见其礼而知其政,闻其乐而知其德,由百世之后,等百世之王,莫之能违也。自生民以来,未有夫子也。’有若曰:‘岂惟民哉?麒麟之于走兽,凤皇之于飞鸟,太山之于丘垤,河海之于行潦,类也。圣人之于民,亦类也。出于其类,拔乎其萃,自生民以来,未有盛于孔子也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西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蒋琬传》:“琬出类拔萃,处群僚之右。”


并列 才能很高,超过别人。语本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出于其类,拔乎其萃。”叶永烈《是是非非“灰姑娘”》:“在日本,似乎有着写得越艰深难懂越好,越能作为~的作品而受到尊重这样的风气。”△褒义。描写人才能出众。→鹤立鸡群 超群绝伦 ↔碌碌无能 碌碌无为 滥竽充数。也作“出类拔群”、“出类超群”、“出群拔萃”、“拔萃出类”、“拔类超群”、“拔群出萃”、“拔群出类”。


出类拔萃”指德、才出众,超出同类。

“出”,出于、出自。

“类”,同类。《孟子·公孙丑》: “麒麟之于走兽,凤凰之于飞鸟,太山之于丘垤 ( dié,小土阜) ,河海之于行潦,类也。圣人之于民,亦类也。”

“拔”,拉出来,抽出来。引申有突出、超出义。

“萃”是何义呢? 为什么说 “拔萃”呢?

“萃”,草丛生貌。引申为 “聚集”义,如 “群英荟萃”。亦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。聚集在一起的人即为同 “类”,因此,“拔萃”之义即为超出同类; “出类拔萃”即为出于同类而超出其类。 “萃”在此用的是其引申义,指群体。

孟子》同篇言: “出于其类,拔乎其萃,自生民以来,未有盛于孔子也。”这是对孔子的赞扬,后形成 “出类拔萃”一语,用以形容德才出众、超越寻常之意。“超群脱俗”义犹此。


【词语出类拔萃】  成语:出类拔萃汉语词典:出类拔萃

猜你喜欢

  • 瓜冷镇心

    《南史.儒林传.郑灼传》:“灼性精勤,讲授多苦心热。若瓜时,辄偃卧,以瓜镇心,起便诵读,其笃志如此。”郑灼勤学多思,诲人不倦,烦心热之苦。瓜熟时,以瓜镇心,再读。后因以咏瓜,或咏笃志于学之典。《西昆酬

  • 何去何从

    从:跟随,遵从。 往何处去,跟何人走。 形容心中惶惑,无所适从。语出《楚辞.卜居》:“此孰吉孰凶,何去何从?”晋.潘岳《夏侯常侍诔》:“为仁由己,匪我求蒙,谁毁谁誉,何去何从?”《红楼梦》八七回:

  • 袁安户

    同“袁安门”。宋陆游《稽山雪》诗:“冻吟孰窥袁安户,僵卧秃尽苏武节。”

  • 缚藁为人

    把草束成人形。唐代张巡事。《新唐书.张巡传》:“城中矢尽,巡缚藁为人千余,被黑衣,夜缒城下。潮兵争射之,久乃知藁人。还,得箭数十万。其后复夜缒人,贼关不设备。乃以死兵五百斫潮营,军大乱,焚垒幕,追奔十

  • 箭穿杨叶

    源见“百步穿杨”。从远处射穿杨柳的叶子。形容射技高超。明郑若庸《玉玦记.行刺》:“箭穿杨叶知无失,梦入槐根定不归。”

  • 偏袒

    源见“左右袒”。偏护一方。清昭梿《啸亭续录.先恭王之正》:“居相位者,当有相度,西林偏袒乡党,非持平天下之道也。”“偏袒”指偏向一方、袒护一方之意。其字面意思是: 露出右肩或左肩。佛教徒露出右肩,以示

  • 呼骑曹为马曹

    源见“骑曹不记马”。形容不理事务,言不及义。宋苏轼《送李公恕赴阙》诗:“尽坏屏障通内外,仍呼骑曹为马曹。”

  • 金瓯亲卜

    源见“名动金瓯”。形容名高才大受到君主的重视。清黄遵宪《感事》诗:“金瓯亲卜比公卿,领取冰衔十日荣。”

  • 日三秋

    同“一日三秋”。唐独孤及《将赴京答李纾赠别》诗:“思君带将缓,岂直日三秋?”

  • 和光

    同“和光同尘”。《后汉书.王允传》:“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,而独崇高节,岂和光之道邪?”【词语和光】   汉语大词典:和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