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债台

债台

债台:欠债者无力还债,为躲债躲在高台上,称为债台。《汉书》载:东周末年,周王室逐渐衰微。周赧王(?-前256年,战国时周王名延,公元前314-前256年在位)名义上虽是天子,但被诸侯侵削土地,为征讨秦国而借款充征的军费,根本无力偿还。各债主国总来讨债,周赧王无法应付,只得藏避到皇宫内的一座高台上去躲债。人们称之为“逃债台”,又称“债台”。后以此为典,形容债务很多,难以偿还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14《诸侯王表》391、392页:“自幽、平(周幽王、周平王)之后,日以陵夷(衰颓),……分为二周,有逃责(同“债”)之台。”服虔注曰:“周赧王负责(债),无以归之,主迫责(债)急,乃逃于此台,后人因以名之。”刘德注曰:“洛阳南宫謻台是也。”

【例句】:

明·汤显祖《以歌代书答赵仲一》:“去官只有耕田手,处世都无避债台。” 明末清初·钱谦益《人日书事》:“筑台未许逃文债,作庙还应祀酒神。” 清·王夫之《广遣兴》之2:“周赧筑台深避债,鲁哀徙宅再忘妻。” 清·赵翼《蒋莹溪馆爱妾于扬州过江来》:“冶游喜有藏娇屋,侨寓兼为避债台。” 清·黄遵宪《和议成志感》:“失民更为丛驱雀,毕世难偿债筑台。” 清·黄遵宪《己亥杂诗》之52:“海客欢呼土民怨,债台高筑与天平。” 清·丘逢甲《秋怀叠前韵》之7:“愁城欲藉酒杯开,中有周王避债台。”


“债”是欠款的意思,但为什么跟 “台”连在一起说呢?

战国时期,周赧 ( nǎn) 王因开支巨大,向贵族、诸侯借了很多钱,后来无力偿还,被债主逼债而逃到了一个台子上躲了起来。后来,这个躲债的楼台被人们称为 “逃债台”。由此,“债台”一语便被用来代称负债。如果欠债甚多,便被说成是 “债台高筑”。事见《汉书·诸侯王表序》“有逃责之台”颜师古注引服虔说。“逃责”即“逃债”,责、债古今字。


【词语债台】   汉语词典:债台

猜你喜欢

  • 泣王导

    源见“新亭对泣”。借指为国事忧伤的志士。筱波山人《爱国魂》二出:“西征怎得进班超,南渡依然泣王导。”

  • 牙签锦轴

    同“牙签玉轴”。明无名氏《赠书记.秘书赠合》:“牙签锦轴吾良友,明窗净几共夷犹。”见“牙签玉轴”。明·无名氏《赠书记·秘书赠合》:“~吾良友,明窗净几共夷犹。”【词语牙签锦轴】  成语:牙签锦轴汉语大

  • 东园秘器

    东园:汉朝专造王公贵族丧葬器物的官署。秘器:棺木。后以“东园秘器”为称棺木葬具的典故。【出典】:《汉书》卷93《佞幸传·董贤传》3734页:“下至(董)贤家僮仆皆受上赐,及武库禁兵,上方珍宝。其选物上

  • 双南金

    《诗经.鲁颂.泮水》:“憬彼淮夷,来献其琛。元龟象齿,大赂南金。”唐.孔颖达疏:“又广赂我以南方之金。”又,《文选》卷三十晋.张孟阳(载)《拟四愁诗》:“我所思兮在营州,欲往从之路阻修。登崖远望涕泗流

  • 一言以蔽之

    即对丰富的内容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和总结。这是孔子评论《诗经》时所使用的一个词组。他说,《诗经》三百篇,用一句话概括,就是思想纯正。【出典】: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子曰:‘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,思无邪。

  • 羊头狗肉

    同“挂羊头卖狗肉”。郭沫若《文艺论集.太戈尔来华的我见》:“在我们凡百事情都是羊头狗肉的中国,一切原则都要生出例外。”并列 挂的是羊头,卖的是狗肉。比喻表里不一,名实不符。郭沫若《文艺论集·太戈尔来华

  • 宋墙东畔

    同“宋家东”。宋李吕《临江仙》词:“家在宋墙东畔住,流莺时送芳音。窃香解佩两沉沉。”

  • 簪缨

    簪与缨,古代贵人的冠饰,借指高官显宦。《南史.王弘传论》:“及夫休元弟兄,并举栋梁之任,下逮世嗣,无亏文雅之风,其所以簪缨不替,岂徒然也!”替:废;衰。唐代张说《灉湖山寺》诗:“若使巢由知此意,将不萝

  • 千箱庆

    源见“千仓万箱”。谓喜庆丰收。唐太宗《秋暮言志》诗:“已获千箱庆,何以继熏风?”唐李商隐《忆雪》诗:“欲俟千箱庆,须资六出妍。”

  • 余烬复燃

    见“死灰复燃”。《野叟曝言》5回:“素臣见尚有火光,则火之歇脚。素臣可惜火小,刘大更欲烧尽普天下僧寺。复从火后创出奇论,几使~,烧天灼地。”【词语余烬复燃】  成语:余烬复燃汉语大词典:余烬复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