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佽飞斩蛟

佽飞斩蛟

吕氏春秋.知分》:“荆有次非者,得宝剑于干遂。还返涉江,至于中流,有两蛟夹绕其船,次非谓舟人曰:‘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?’船人曰:‘未之见也。’次非攘臂祛衣,拔宝剑曰:‘此江之腐肉朽骨也,弃剑以全己,余奚爱焉。’于是赴江刺蛟,杀之而复上船,舟中之人皆得活。”《淮南子.道应训》作“佽非”。《汉书.宣帝纪》注作“兹飞”、“佽飞”。《后汉书》等传注并作“佽飞”。后以“佽飞斩蛟”称颂勇士为民除害。唐李白《观佽飞斩蛟龙图赞》:“佽飞斩长蛟,遗图画中见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吕氏春秋·知分》:“荆有次非者,得宝剑于干遂。还反涉江,至于中流,有两蛟夹绕其船,次非谓舟人曰:‘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?’船人曰: ‘未之见也。’次非攘臂祛 (qu)衣,拔宝剑曰:‘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,弃剑以全己,余奚爱焉。’于是赴江刺蛟,杀之而复上船,舟中之人皆得活。”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:“荆有佽(ci) 非得宝剑于干队。还反渡江,至于中流,阳侯之波,两蛟夹绕其船,佽非谓(yi) 船者曰:‘尝有如此而得活者乎?’对曰:‘未尝见也。’于是佽非瞑目,勃然攘臂拔剑曰:‘武士可以仁义之礼说也,不可劫而夺也。此江中之腐肉朽骨,弃剑而已,余有奚爱焉。’赴江刺蛟,遂断其头。船中人尽活,风波毕除。”《汉书·宣帝纪》注作“兹非”、“佽飞”; 《后汉书》 马融,蔡邕等传注并作“佽飞”。后以“佽飞”为常见。

【今译】 佽飞是春秋时楚国的勇士。有一次他得到一柄宝剑,回来渡江至中流时,江中兴起大风浪,有两条蛟龙将船围住,佽飞对船夫说:“你见过有两蛟绕船而人能和蛟两活的吗?”船夫说:“没见过。”佽飞即捋袖拔出宝剑说:“武士可以用仁义来说服,想用强力劫夺办不到。这蛟龙不过是江中的腐肉朽骨,即使丢了剑又有什么了不起。”于是跳入江中刺杀蛟龙,斩断它们的头。即时风平浪静,一船人都保全了性命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无畏的勇士; 或形容勇敢无畏的气概。

【典形】 佽飞、佽飞剑、佽飞斩蛟、斩蛟剑、壮士斩蛟、佽飞斗蛟、宝剑落蛟濑。

【示例】

〔佽飞〕 宋·王安石《彭蠡》:“老矣安得学佽飞,买田欲弃江湖去。”

〔佽飞剑〕 南朝梁·何逊《和刘咨议守风》:“本惭佽飞剑,宁慕澹台璧。”

〔佽飞斩蛟〕 宋·黄坚庭《次韵杨明叔见饯》:“平津善牧豕,佽飞能斩蛟。”

〔斩蛟剑〕 唐·杜甫《覆舟》之二:“徒闻斩蛟剑,无复爨犀船。”

〔壮士斩蛟〕 宋·苏轼《送李公恕赴阙》:“愿随壮士斩蛟蜃,不愿腰间缠锦绦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介以眉寿

    同“介眉寿”。唐 唐正辞《唐赵夫人夏侯氏墓志铭》:“期天降鉴,介以眉寿。”

  • 赤骥

    源见“穆王八骏”。传说为周穆王八骏之一。后泛指骏马。唐杜甫《述古》诗之一:“赤骥顿长缨,非无万里姿。”唐白居易《酬裴令公赠马相戏》诗:“安石风流无奈何,欲将赤骥换青娥。”同“赤鲤”。《尔雅翼.释鱼》:

  • 委肉虎蹊

    把肉放在饿虎出没的路上,比喻处境危险,灾祸将至。《战国策.燕策三》:“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,祸必不振矣。”蹊:路。振:挽救。述补 委,抛弃,蹊,小路。把肉弃置在饿虎出没的路上。比喻处境危险,灾祸即将到来

  • 文若比子房

    《后汉书.荀彧传》:“荀彧字文若,颍川颍阴人。……南阳何颙名知人,见彧而异之,曰:‘王佐才也。’”“彧比至冀州,……绍待彧以上宾之礼。……初平二年,乃去绍从操。操与语大悦,曰:‘吾子房也。’以为奋武司

  • 噬指弃薪

    《后汉书.周磐传》附“蔡顺”:“(顺)少孤,养母。尝出求薪,有客卒(音cù,同猝,突然)至,母望顺不还,乃噬(音shì,咬)其指,顺即心动,弃薪驰归。”此事,又见载于《白孔六帖》。后因以“噬指”指母子

  • 正始之音

    《世说新语.赏誉下》:“王敦为大将军,镇豫章,卫玠避乱,从洛投敦,相见欣然,谈话弥日。于是谢鲲为长史,敦谓鲲曰:‘不意永嘉之中,复闻正始之音。’”永嘉,晋怀帝司马炽年号,此时四海南奔,天下已乱。正始,

  • 大雷书

    南朝.宋.鲍照有《登大雷岸与妹书》,见《鲍参军集》卷二。“大雷书”指南朝.宋.鲍照《登大雷岸与妹书》。鲍照在旅途之中行至大雷给妹鲍令晖写一信,即此书,后用为咏家书之典。唐.李白《秋浦寄内》:“结荷倦水

  • 参元失火

    唐.柳宗元《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》载,唐王参元很有才能,人们很想推荐他做官,但因他家富有而怕担受贿之嫌,后来,他家失火,家财全都付之一炬,别人再推荐他就没有顾虑了。柳宗元得知此事,为了安慰他而写信向他祝

  • 孟嘉情

    源见“孟嘉落帽”。借写登高怀友之情。唐元稹《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》:“登楼王粲望,落帽孟嘉情。”

  • 发踊冲冠

    见“怒发冲冠”。南朝宋·徐爰《旄头说》:“臣谓壮士之怒,~,义取于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