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以沫相濡

以沫相濡

源见“相濡以沫”。原指鱼在泉水干涸后用唾味互相湿润,比喻人们在困境中互相支持和帮助。鲁迅《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》诗:“十年携手共艰危,以沫相濡亦可哀。”


偏正 濡,沾湿,润泽。用唾沫互相湿润。比喻在困境中以微力互相救助。语本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泉涸,鱼相与处于陆,相呴以湿,相濡以沫。”陆星儿《达紫香悄悄地开了》:“这几年,再也没有了那时的艰苦,也就没有了在共度艰苦中~的和乐。”△褒义。用于人际关系,双方多为至亲至爱者。→相濡以沫 濡沫涸辙


【典源】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泉涸,鱼相与处于陆,相呴(xu) 以湿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”

【今译】 泉水干涸了,鱼被困在陆地上,相互吐着唾沫,用唾沫相互湿润,这也不如在江湖中谁也不管谁地生活。

【释义】后以此典形容在危难困境中互相救助; 也以“江海相忘”等指互相分离。

【典形】 涸溜、湖海相忘、惠沫、江海相忘、聚沫、沫相濡、濡沫、濡呴,相濡沫、相儒相呴、相忘鳞、呴沫、以沫相濡、鱼吹沫、鱼沫、相忘渺淮海、江湖鱼有沫、相忘江湖、江湖相忘、贷沫鳞、煦沫鳞。

【示例】

〔涸溜〕 唐·元稹《三月三十日程氏馆》:“涸溜沾濡沫,余光照死灰。”

〔湖海相忘〕 宋·陈师道《寄都下故人示三子安》:“湖海相忘日自疏,经年不作一行书。”

〔惠沫〕 宋·黄庭坚《黄颍州挽词》之一:“惠沫沾枯涸,忠规补过差。”

〔江海相忘〕 宋·苏轼《送穆岳州》:“江海相忘十五年,羡公松柏蔚苍颜。”

〔聚沫〕 宋·苏轼《和陶还旧居》:“穷鱼守故沼,聚沫犹相依。”

〔沫相濡〕 唐·骆宾王《久戍边城有怀京邑》:“共矜名已泰,谁肯沫相濡。”

〔濡沫〕 唐·韩愈《叉鱼招张功曹》:“濡沫情虽密,登门志已辽。”

〔濡呴〕 清·王鹏运《浪淘沙》:“华发对山青,客梦零星,岁寒濡 慰劳生。”

〔相濡相呴〕 金·元好问《女儿山避兵送李长源》:“相濡相呴尚可活,轹釜何曾厌求索。”

〔相忘鳞〕 清·李颙《经涡路作》:“肇允相忘鳞,翻为涸池鱼。”

〔呴沫〕 唐·杜甫《舟出江陵南浦》:“寂寞相呴沫,浩荡报恩珠。”

〔以洙相濡〕 宋·范成大《次韵龚养正病中见寄》:“激水要令风在下,涸泉翻以沫相濡。”

〔鱼吹沫〕 宋·黄庭坚《次韵道辅双岭见寄》:“生涯鱼吹沫,文彩豹藏雾。”

〔鱼沫〕 宋·范成大 《喜沈叔晦至》:“江湖几鱼沫,风雨一鸡鸣。”


【词语以沫相濡】  成语:以沫相濡汉语词典:以沫相濡

猜你喜欢

  • 范寒

    同“范叔寒”。清黄景仁《赠陈秋士》诗:“投布识范寒,分金补颜空。”

  • 仪舌在

    同“仪舌尚存”。宋张榘《贺新凉.送刘澄斋制干归京口》词:“髀肉未消仪舌在,向樽前、莫洒英雄泪。”

  • 多歧亡羊

    源见“歧路亡羊”。喻泛而不专,终无所成。明胡应麟《诗薮内编.近体下》:“中唐绝如刘长卿、韩翃、李益、刘禹锡,尚多可讽咏。晚唐则李义山、温庭筠、杜牧、许浑、郑谷,然途轨纷出,渐入宋 元,多歧亡羊,信哉!

  • 依流平进

    依:按照。流:品级。平进:循序而进。指在仕途中按资历循序升迁。王骞(474-522年),原字玄成,因避齐高帝萧道成讳改为“思寂”。为人简朴持重,从不言人过恶。永元末,召为侍中,不拜,梁朝时,历任度支尚

  • 七品茶

    《金史.食货志四》载:金曾规定,七品官以上,其家方许饮茶。后因称茶叶为“七品茶”。清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十三:“‘花浮小盏三投酒,乳拨深炉七品茶。’人疑‘七品’当是‘七碗’之误。余曰:非也。金人七品官才

  • 鸿爪雪泥

    宋苏轼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:“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。雪上偶然留爪印,鸿飞那复计东西。”后以“鸿爪雪泥”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。清袁枚《答何献葵明府书》:“追忆当年留宿,或提灯而采荷叶,或曳足而仰星

  • 铸鼎

    同“鼎成龙去”。唐舒元舆《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》诗:“天地方开泰,铸鼎成继述。”源见“禹鼎”。称颂君王功德。北周庾信《燕射歌辞.商调曲三》:“神奸不若,观铸鼎之形。”前蜀杜光庭《忠州

  • 人有不为也,而后可以有为

    人要有所不为,才能有所作为。 表示办事不可面面俱到,善于成事者,贵能有所侧重。语出《孟子.离娄下》:“人有不为也,而后可以有为。”明.耿定向《先进遗风》卷上:“《梦醒录》曰:‘余按李文正著刘公状,述

  • 勇者不必有仁

    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。语出《论语.宪问》:“仁者必有勇,勇者不必有仁。”《周书.梁御等传.论》:“(若干)惠、(王)德本以果毅知名,而能率由孝道,难矣。图史所叹,何以加焉!勇者不必有仁,斯不然矣。”

  • 海上鸥

    同“海上鸥盟”。唐陈子昂《宿襄河驿浦》诗:“不及能鸣雁,徒思海上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