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九鼎沦泗

九鼎沦泗

指周朝传国宝九鼎中之一只,沉落在彭城(今江苏徐州)下的泗(sì四)水中。战国末年,秦朝灭了周朝,周朝九只宝鼎归属了秦朝。有人说宋国的太丘(今河南永城西北)社坛沦陷时,宝鼎沉没在彭城下的泗水中。秦始皇巡视回来,经过彭城,斋戒祭祷,想要从泗水里捞出周鼎。派一千多人潜入水里去寻找,没有找到。后以此典形容帝王基业沦亡,国祚迁移。此典又作“出周鼎”、“移周鼎”、“逸周鼎”、“九鼎沦”、“沦泗鼎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28《封禅书》1365页:“秦灭周,周之九鼎(原是古代盛食物器皿,后成为礼器。传说夏禹铸九只大鼎,象征九州。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,代表国家政权)入于秦。或曰宋太丘社亡(社址陷落),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。”又《史记》卷6《秦始皇本纪》(248页):“始皇还,过彭城,斋戒祷词,欲出周鼎泗水,使千人没水求之,弗得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杜牧《过骊山作》:“始皇东游出周鼎,刘项纵观皆引颈。” 唐·李商隐《送千牛李将军赴阙》:“纵未移周鼎,何辞免赵坑。” 宋·苏轼《石鼓歌》:“传闻九鼎沦泗上,欲使万夫沉水取。” 宋·苏轼《甘露寺》:“泗水逸周鼎,渭城辞汉盘。” 清·顾炎武《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》:“人间若不生之子,五岳崩颓九鼎沦。” 清·顾炎武《后土祠》:“事同沦泗鼎,时接堕天弓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秦灭周,周之九鼎入于秦。或曰宋太丘社亡,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。”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周君、王赧卒,周民遂东亡。秦取九鼎宝器, 而迁西周公于(dan)孤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始皇还,过彭城,斋戒祷祠,欲出周鼎泗水。使千人没水求之,弗得。”

【今译】 战国末年,秦灭周,取周的传国之宝九鼎运回秦国,经过泗水的彭城地方,鼎沉入泗水中,秦始皇统一天下后,巡视各地,经过彭城,想将九鼎打捞出来,但没有成功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王业销亡,国祚移迁。

【典形】 出周鼎、九鼎沦、九鼎沦泗、沦泗鼎、移周鼎、逸周鼎。

【示例】

〔出周鼎〕唐·杜牧《过骊山作》:“始皇东游出周鼎,刘项纵观皆引颈。”

〔九鼎沦〕 清·顾炎武《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》:“人间若不生之子,五岳崩颓九鼎沦。”

〔九鼎沦泗〕 宋·苏轼《石鼓歌》:“传闻九鼎沦泗上,欲使万夫沉水取。”

〔沦泗鼎〕 清·顾炎武《后土祠》:“事同沦泗鼎,时接堕天弓。”

〔移周鼎〕 唐·李商隐《送千牛李将军赴阙》:“纵未移周鼎,何辞免赵坑。”

〔逸周鼎〕 宋·苏轼《甘露寺》:“泗水逸周鼎,渭城辞汉盘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多情荀倩

    同“多情荀令”。清彭孙遹《白苎.春暮》词:“密坐相逢,低声问取,可似多情荀倩。”

  • 祥缟

    《礼记.玉藻》:“缟冠素纰,既祥之冠也。”后因以“祥缟”指居丧。《南史.齐竟陵文宣王子良传》:“中军祥缟之日,闻喜致哀而已,不受吊慰。”【词语祥缟】   汉语大词典:祥缟

  • 大小酉

    源见“书通二酉”。大酉山与小酉山。指藏书之处。清朱彝尊《自焦石塘抵铅山河口两岸石山狞劣》诗:“道书纪名山,藏之大小酉。”

  • 墨子悲染丝

    《墨子.所染》:“子墨子(墨翟)言,见染丝者而叹曰:‘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。所入者变,其色亦变,五入必,而已则为五色矣。故染不可不慎也。”按,《淮南子.说林训》谓:“墨子见练丝而泣之,为其可以黄,可

  • 新台故事

    “新台”为《诗.邶风》篇名。小序谓刺卫宣公。春秋时,卫宣公为儿子伋娶齐女,闻其貌美,欲自娶,遂于河边筑新台,将齐女截留。“国人恶之,而作是诗也。”新台故址在今河南 濮阳境。后用以“新台故事”喻不正当的

  • 人怕出名猪怕壮

    旧指人出名后会招来麻烦,就像猪长肥后要被宰杀一样。 常形容某些为了保住自己名位而谨言慎行的人。语出《红楼梦》八三回:“凤姐道:‘俗语儿说的,人怕出名猪怕壮。况且又是个虚名儿。’”鲁迅《花边文学.趋时

  • 莱芜釜

    同“莱芜甑釜”。唐卢照邻《失群雁》诗:“金龟全写中牟印,玉鹄当变莱芜釜。”

  • 舞山鸡

    源见“山鸡舞镜”。谓顾影自矜。唐崔护《山鸡舞石镜》诗:“庐峰开石镜,人说舞山鸡。”

  • 傅岩霖

    同“傅说霖”。宋无名氏《水调歌头.寿史相》词:“愿衍庄椿算,长沛傅岩霖。”【词语傅岩霖】   汉语大词典:傅岩霖

  • 乌焉亥豕

    见“鲁鱼亥豕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