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不求闻达

不求闻达

闻:出名、扬名。达:显贵的地位。指不追求名声和官职。诸葛亮平定南方之后,于后主刘禅建兴五年(227年)率师伐魏,临发上书后主说:“我本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,在南阳隆中亲自耕作,只求在乱世之中苟全性命,不想在诸侯争雄中显身扬名。而先帝不以臣身分低贱,三次屈身到草庐中拜访我,询问当世之事,我很是感激,所以才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命。先帝临终把大事托附于我,现在南方已经平定,兵甲也已齐备,我当率领三军北定中原,兴复汉室,以报答先帝,效忠于陛下。”

【出典】:

三国志·蜀书》《诸葛亮传》卷35第920页:“五年,率诸军北驻汉中,临发,上疏曰:……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谘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”

【例句】:

梁书·萧藻传》:“藻性谦退,不求闻达;善属文辞,尤好古体。” 清·顾炎武《答汪苕文书》:“根本先儒,立言简当,以其人不求闻达,故无当世之名,而其书实似可传。”


述宾 闻达,有名望,显达。不追求名誉地位。语本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子曰:‘何哉,尔所谓达者?’子张对曰:‘在邦必闻,在家必闻。’子曰:‘是闻也,非达也。夫达也者……在邦必达,在家必达。’”三国蜀·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~于诸侯。”△多用于淡泊名利方面。


【词语不求闻达】  成语:不求闻达汉语词典:不求闻达

猜你喜欢

  • 东山再起

    出东山而被起用。原比喻隐居后再次出来任职。现多比喻失势后再起。谢安(事迹见“高卧东山”条)辞官后隐居于东山,直到四十多岁。其弟谢万任西中郎将,掌握各地军队大权,但声望不如谢安高,后被罢免,谢安因而始有

  • 水母目虾

    同“腹蟹目虾”。梁启超《培根实验派之学说》:“当有自主之精神,不可如水母目虾,倚赖前代经典传说之语,先入为主之自蔽,然后能虚心平气以观察事物。”主谓 水母本身无眼,以附在身上的虾目为眼。比喻无主见,随

  • 三大征

    指明神宗万历年间(1573-1620年)平息叛乱的宁夏之役、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。宁夏之役,即镇压哱(bō播)拜之乱。哱拜原为蒙古族人,嘉靖中降明,积功升为都指挥。万历初任游击将军

  • 公孙粥

    同“滹沱麦饭”。清袁枚《秋夕偕元敬符访堇浦编修》诗:“日暮难得屠门肉,相逢暂食公孙粥。”

  • 占鵩

    源见“贾生赋鵩”。泛指占问凶吉。宋孙觌《富阳道中》诗之二:“客舍休占鵩,蛮村欲馔蛇。”

  • 照天蜡烛

    宋欧阳发《先公事迹》:“陈公阴访之民间,得俚语,谓公(指欧阳修)为‘照天蜡烛’。”后遂用以为对廉正官吏的美称。宋孔平仲《孔氏谈苑.照天蜡烛》:“田元均治成都有声,人有诉讼,其懦弱不能自伸者,必委曲问之

  • 雅曲难和

    同“曲高和寡”。唐骆宾王《和王记室从赵王春日游陀山寺》诗:“雅曲终难和,徒自奏《巴人》。”

  • 鸷鸟不群

    比喻忠正之士不合于世俗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鸷鸟之不群兮,自前世而固然。”鸷鸟:鹰、鹯之类的猛禽。【词语鸷鸟不群】  成语:鸷鸟不群汉语大词典:鸷鸟不群

  • 柳下锻

    源见“嵇康锻”。指嵇康隐居不仕,在家中柳树下锻铁而自得其乐。宋陈与义《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》诗之三:“巨源邦之栋,急士如拾珍。定知柳下锻,远胜崔 史 陈。”

  • 太庙牺

    《庄子.列御寇》:“或聘于庄子,庄子应其使曰:‘子见夫牺牛乎?衣以文绣,食以刍菽;及其牵而入于大(太)庙,虽欲为孤犊,其可得乎!’”太庙牺,是作为天子祖庙太牢供品的牺牛。牢杀前受到很好待遇,但不久即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