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

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

恒:长久。 人如果不能恒久地保持自己的德行,免不了要遭受耻辱。 强调专心致志,保持操守的重要。语出《易.恒》:“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。”孔颖达疏:“德既无恒,自相违错,则为羞辱承之。”《论语.子路》:“南人有言曰:‘人而无恒,不可以作巫医。’善夫!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。”也单引〔不恒其德〕。汉.王符《潜夫论.交际》:“不恒其德,二三其行,秉操如此,难以称信矣。”辜鸿铭《上德宗景皇帝条陈时事书》:“若慕奇功,变法度,不恒其德,劳扰实多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托孤寄命

    指托付幼君和代行国君政令的重任,《论语.泰伯》:“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临大节而不可夺也,君子人与?君子人也!”六尺之孤:指幼小的君主,古代尺短,故六尺长形容未成年。百里:古时诸侯封疆不超过

  • 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

    《群音类选.清腔类.桂枝香》:“那晓得三纲五常,只知道七青八黄,圆鸭蛋里棹桨,竹竿空长,肚里无粮,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。”比喻造福于后人。清.颐琐《黄绣球》一回:“俗语说得好:‘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。’我

  • 莫之与京

    京:大。 表示大得没有可以相比的。语出《左传.庄公二十二年》:“五世其昌,并于正卿。八世之后,莫之与京。”孔颖达疏:“莫之与京,谓无与之比大。”南朝.梁.萧统《陶渊明集序》:“其文章不群,辞彩精拔,

  • 宛若

    《史记.孝武本纪》:“神君者,长陵女子,以子死悲哀,故见神于先后宛若。宛若祠之其室,民多往祠。”裴骃集解引孟康曰:“兄弟妻相谓‘先后’。宛若,字。”宛若,本为汉代女子名,后用为妯娌的代称。《聊斋志异.

  • 千里送鹅毛

    《路史》载:云南俗传,古代土官缅氏派遣缅伯高送天鹅给唐朝,过沔阳湖,鹅飞去,坠一翎。缅伯高只好将一翎贡上,并说:“礼轻人意重,千里送鹅毛。”后用以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。《儿女英雄传》三八回:“再带上

  • 唾手

    又作“唾掌”。把唾液吐在手掌上。比喻极易办到。《魏书.路思令传》:“有汤武之贤,犹须伊望之佐;尧舜之圣,尚有稷契之辅。得其人也,六合唾掌可清;失其人也,三河方为战地。”《新唐书.褚遂良传》:“讨其逆,

  • 垂翅

    《后汉书》卷十七《冯异传》:“玺书劳异曰:‘……始虽垂翅回溪,终能奋翼渑池,可谓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’”垂为下垂义。汉光武帝刘秀曾以“垂翅”喻指冯异与赤眉作战失利。后以此典喻指失败或失意的情态。唐.杜

  • 宋玉东家

    同“宋玉东墙”。唐 王硕《和三乡诗》:“莫教才子偏惆怅,宋玉东家是旧邻。”

  • 投簪

    晋.左思《招隐》诗:“踌躇足力烦,聊欲投吾簪(音zān,古音为叶韵读如zhēn)。”簪是连结冠与发的一种器物,说投簪,即投弃冠簪,冠是古时官僚士大夫所戴的帽子,投弃冠簪等于说“挂冠”,就是辞官不仕的意

  • 御沟题红

    源见“红叶题诗”。借指暗传情愫。明张景《飞丸记.意传飞稿》:“当时御沟题红,涧泉流饭,后来俱有结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