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三语掾

三语掾

世说新语.文学》:“阮宣子(阮修)有令闻(好名声),太尉王夷甫(王衍)见而问曰:‘老庄与圣教同异?’对曰:‘将无同(将无,莫非;将无同,就是大约差不多)。’太尉善其言,辟之为掾(掾是古代从属官员的通称)。世谓三语掾。”又见《晋书.阮瞻传》。

西晋时,士大夫崇尚玄谈,追慕高雅,以抽象虚浮的言谈为超脱尘俗,故王衍(或王戎)激赏“将无同”这样模楞两可的话。这是当时政治腐败、思想颓废的表现。

后世诗文中常把“三语掾”作为对幕府官员的赞美之词。

唐.元稹《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》诗:“官曹三语掾,国器万寻桢(桢,筑墙时两端树立的木柱,引申指支柱)。”见《长庆集》卷十一)。

附明:关于“将无同”的含义,宋、明诸家有多种解释,总之有三种意见: ㈠ 不同, ㈡ 相同, ㈢ 莫非相同,该是相同。现通常解为后者。


偏正 掾,官署属员。此指因三字而任命的官员。语出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阮宣子有令闻,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:‘老庄与圣教同异?’对曰:‘将无同。’太尉善其言,辟之为掾,世谓‘三语掾。’”后用以对幕府官员的赞美。宋·苏轼《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》:“欲知妙湛与总持,更为江东~。”△褒义。用于说话有分寸方面。→一字千金 一语破的 ↔高谈虚辞


【典源】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阮宣子(修)有令闻,太尉王夷甫(衍)见而问曰:‘老庄与圣教同异?’对曰:‘将无同?’太尉善其言,辟之为掾。世谓‘三语掾’。”《艺文类聚》卷十九、《太平御览》卷二○九引《卫玠别传》,记为阮瞻与王衍之事; 《晋书·阮瞻传》记为阮瞻与王戎之事。

【今译】 晋代阮修 (一作阮瞻) 很有学识,太尉王衍问他:“老庄与儒教有什么同异?”阮修说:“莫不是相同?”王衍很欣赏他的回答,任他为太尉掾。人称为“三语掾”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应答机敏,有才学。

【典形】 工三语、将无同、求三语、三语、三语掾、三语契、异同疑三语、三语作掾。

【示例】

〔工三语〕 清·宋琬《行路难》:“便便饱五经,讵若工三语。”

〔将无同〕 宋·范成大《次韵陈仲思经》:“从来峤南北,人谓将无同。”

〔求三语〕 唐·王维《同崔傅答贤弟》:“更闻台阁求三语,遥想风流第一人。”

〔三语〕 唐·白居易《李圯可京兆府户曹制》:“宜乎以三语自试,以一同自效。”

〔三语掾〕 唐·刘商《杂言同豆卢郎中》:“可怜三语掾,长作九泉灰。”

〔三语契〕 明·汤显祖《张郡丞枉过就别》:“留连三语契,感发四愁人。”


【词语三语掾】  成语:三语掾汉语词典:三语掾

猜你喜欢

  • 听经龙

    同“龙听法”。明高启《尧峰院》诗:“白云深洞里,闻有听经龙。”

  • 黑头取方伯

    源见“黑头公”。指年少有为。唐李白《悲歌行》:“还须黑头取方伯,莫谩白首为儒生。”

  • 仰钻

    《论语.子罕》:“颜渊喟然叹曰:‘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。’”后以“仰钻”指仰慕钻研前贤的学问。唐张说《齐卢思道碑》:“思若泉涌,文若春华。精微入虚无,变化合飞动。斯固非学徒竭才仰钻之所逮也。”【词语仰钻

  • 掣襟露肘

    同“掣襟肘见”。《醒世姻缘传》三五回:“宗昭原是寒素之家,中了举,百务齐作的时候,去了这四十两银,弄得手里掣襟露肘,没钱使,急得眼里插柴一般。”连动 掣,牵扯。形容处于困境时窘迫的样子。《醒世姻缘传》

  • 临淄掾吏

    《后汉书.吴良传》:“吴良字大仪,齐国临淄人也。初为郡吏,岁旦与掾吏入贺,门下掾王望举觞上寿,谄称太守功德。良于下坐勃然进曰:‘望佞邪之人,歁谄无状,愿勿受其觞。’太守敛容而止。”东汉吴良对临淄掾吏王

  • 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虑

    途:途径。致:趋向,目标。 归宿尽管相同,但所走的途径各异;目标虽只一个,但思虑却可多至百种。 比喻得到相同的结果,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。语出《易.系辞下》:“天下何思何虑?天下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

  • 龙山事

    源见“龙山会”。指重九登高雅集欢宴之事。宋陈亮《醉花阴.重九》词:“好景属清游,玉友黄花,谩续龙山事。”

  • 破的

    谓击中目标,切中要旨。唐元稹《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》: “胜概争先到,篇章竞出奇。输赢论破的, 点窜肯容丝。 ” ●《晋书·谢尚传》: “时安西将军庚翼镇武昌,尚数谐翼咨谋国事。尝与翼共射,翼曰:

  • 心所谓危

    心中的危机感。常指人们内心深处的活动。语出《左传.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子产曰:‘人心之不同,如其面焉。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?抑心所谓危,亦以告也。’”章炳麟《与上海国民党函》:“某等原其覆败,亦有自招,

  • 思旷旁

    《晋书.阮裕传》:“成帝崩,裕赴山陵,事毕便还。……刘恢叹曰:‘我入东正当泊安石渚下耳,不敢复近思旷(注:阮裕字思旷)旁。”晋人阮裕为人清高,颇受众人的敬仰。故有德有才之士常衡量是否能与之匹配,而自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