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三旨相公

三旨相公

此典为王珪身为宰相,庸碌无为,上朝退朝,惟诵圣旨事。王珪(1019-1085年),字禹玉,成都华阳(今属四川)人。仁宗时进士,通判扬州,召直集贤院,修起居注。进知制诰,为翰林学士,知开封府。神宗熙宁三年(1070年)拜参知政事(执政),九年(1076年)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(宰相),集贤殿大学士。自执政至宰相共六年,无所建树,惟倡导阿谀顺从之风。他本人上朝退朝,惟诵圣旨。上朝时,将各种奏章上呈,说“取圣旨,请皇上裁决”;待神宗批复后,说“领圣旨”;下朝后又对呈递奏章的人说“已得圣旨”。自己不提任何意见,不作任何决定,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。因此,人们讥讽他为“三旨相公”。

【出典】:

宋史》卷312《王珪传》10242、10243页:“熙宁三年拜参知政事,九年,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集贤殿大学士。……然自执政至宰相,凡十六年(十为衍字),无所建明,率道(通“导”)谀将顺。当时目为‘三旨相公’,以其上殿进呈,云‘取圣旨’;上可否讫,云‘领圣旨’;退谕禀事者,云‘已得圣旨’也。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李晖吉、徐讚《龙文鞭影》2集上卷:“四如给事,三旨相公。”注:“唐(宋)王珪为相,一无建白。上殿进呈,云‘取圣旨’;上可否讫,云‘领圣旨’;退谕禀事者,云‘已得圣旨也’。时称为‘三旨宰相’。”(四如给事,指宋给事李邺,使金还,云:“金人上马如龙,步行如虎,渡山如獭,登城如猿。”时人号为“四如给事”。)


偏正 原嘲讽徒拥高位而无能的宰相。后指只能上传下达碌碌无为,而居要职的人。《宋史·王珪传》:“自执政凡十六年,无所建明,率道谀将顺,当时目为~。以其上殿进呈,云取圣旨,上可否讫,云领圣旨,退谕禀事者,云已得圣旨也。”△贬义。用于窃据要职的庸才。→庸庸碌碌↔出类拔萃


【词语三旨相公】  成语:三旨相公汉语词典:三旨相公

猜你喜欢

  • 天上石麒麟

    麒麟:传说中的神兽,古人以它象征吉祥。徐陵(507-583年)字孝穆,东海郯(tán,谈)(今山东郯城人)。梁时,任东宫学士(官名,负责典礼、编纂、撰述等)、尚书度支郎(官名,负责财政收支)等职。入陈

  • 海栽桑

    源见“沧海桑田”。喻世事巨变。清 丘逢甲《戏为张叟题麻姑进酒图》诗之二:“多恐麻姑鬓亦霜,蓬莱清浅海栽桑。”

  • 风雨同舟

    源见“同舟共济”。比喻共同渡过困难。廖仲恺《辞财政部长职通电》:“诸公热诚毅力,十倍仲恺,当有善法,济此艰难。庶几风雨同舟,危亡共拯。”偏正 在风雨中同船渡河。比喻共同度过的难关。语本《孙子·九地》:

  • 琴怨

    源见“湘灵鼓瑟”。指幽怨的琴声。宋钱惟演《再赋》:“琴怨来湘浦,鸿惊近洛川。”

  • 莫之与京

    京:大。 表示大得没有可以相比的。语出《左传.庄公二十二年》:“五世其昌,并于正卿。八世之后,莫之与京。”孔颖达疏:“莫之与京,谓无与之比大。”南朝.梁.萧统《陶渊明集序》:“其文章不群,辞彩精拔,

  • 庄周梦

    源见“庄周梦蝶”。指庄周梦中的幻觉。闽徐夤《初夏戏题》诗:“青虫也学庄周梦,化作南园蛱蝶飞。”明无名氏《精忠记.赴难》:“功多的也是空,名高的也是空,都做了一枕庄周梦。”【词语庄周梦】   汉语大词典

  • 王尊叱驭

    王尊字子赣,涿郡高阳(今河北高阳东)人。少年时父母亡故,由伯父抚养。伯父让他在沼泽里放羊,王尊利用牧羊间隙读书,能读懂史书。后来,王尊又师从郡文学官,研读《尚书》、《论语》,能粗略地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

  • 谪仙

    借指文才出众的人。宋梅尧臣《回首青龙呈谢师直》诗: “气沮心衰计欲睡,梦想先到蘋渚前。与君无复更留醉,醉死谁能为滴仙。” ●唐魏颢《李翰林集序》: “故宾客贺公奇白风骨,呼为谪仙子。” 《新唐书·李白

  • 不患人之不己知

    患:忧虑,担心。 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。 表示心安理得。语出《论语.学而》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又《宪问》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其不能也。”唐.韩愈《重答李翊书》:“生其急乎其所自立,而

  • 坠马复驰

    《宋史.韩世忠传》:“初,世忠谓敌至必登金山庙,观我虚实。乃遣兵百人伏庙中,百人伏岸浒,约闻鼓声,岸兵先入,庙兵合击之。金人果五骑闯入,庙兵喜,先鼓而出,仅得二人,逸其三,中有绛袍玉带、既坠而复驰者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