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丁兰刻木

丁兰刻木

应劭《风俗通.愆礼》:“世间共传丁兰克木而事之。”《初学记》卷十七引晋孙盛《逸人传》:“丁兰者,河内人也,少丧考妣,不及供养,乃刻木为人,仿佛亲形,事之若生,朝夕定省。其后,邻人张叔妻从兰妻有所借,兰妻跪报木人,木人不悦,不以借之。叔醉,疾来谇骂木人,以杖敲其头。兰还,见木人色不怿,乃问其妻,妻具以告之,即奋剑杀张叔。吏捕兰,兰辞木人去。木人见兰,为之垂泪。郡县嘉其至孝,通于神明,图其形象于云台也。”旧用为封建孝道之典。清李渔《巧团圆.解纷》:“我姚克承自幼丧亲,常恨没有爹娘奉事,要学丁兰刻木,又记不起当时的面容。”


主谓 二十四孝之一。丁兰东汉河内人,少丧父母,不及供养,乃刻木为像,与妻事之如生。邻人张叔醉骂木像,以杖击其首,兰奋剑杀张,吏捕兰,兰辞木像,像为垂泣。[例]二十四孝之一的~故事具有传奇色彩。△用于忠孝方面。


【典源】《初学记》卷十七引晋·孙盛《逸人传》 曰:“丁兰者,河内人也。少丧考妣,不及供养,及刻木为人,仿佛亲形,事之若生,朝夕定省。其后邻人张叔妻从兰有所借,兰妻跪报木人,木人不悦,不以借之,叔醉疾来谇骂木人,以杖敲其头。兰还,见木人色不怿、及问其妻,妻具以告之,即奋刻杀张叔。吏捕兰,兰辞木人去,木人见兰,为之垂泪。郡县嘉其至孝。”

【今译】 丁兰年少时父母即去世,未来得及供养双亲,于是用木头刻成人,样子模仿他父母的形像,侍奉木人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,早晚都要问安。后来邻居张叔的妻子去向丁兰妻借东西,丁妻去禀告木人,木人不大愿意,就没有借给她。张叔借醉来大骂木人,并用木棒敲它的头。丁兰回家,见木人不高兴,问妻子,妻子将原因告诉了他,丁兰拿剑就把张叔杀了。官吏来逮捕丁兰,丁兰向木人辞别,木人眼中垂泪。当地人都称赞他的孝心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称人孝敬父母。

【典形】 丁兰刻木、刻木当严亲、刻木丁兰、似丁兰。

【示例】

〔丁兰刻木〕 元·无名氏《小张屠焚儿救母》:“王祥卧冰标写在史书中,丁兰刻木图画在丹青上。”

〔刻木当严亲〕 三国·曹植《灵芝篇》:“丁兰少失母,自伤早孤茕,刻木当严亲,朝夕致三牲。”

〔刻木丁兰〕 元·武汉臣《散家财天赐老生儿》:“劝你个择邻的孟母,休打这刻木的丁兰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

    原作“人知其一,莫知其他”,形容只知次要的部分,而不了解主要的,更重要的内容。西周末年,政治黑暗,国势危如累卵,使臣下有临渊履冰之惧。因而当时有首诗说,不敢徒手捉老虎,不敢没船把河渡。人们只见这一点,

  • 缟带

    源见“缟纻”。借指友人贵重的赠品。唐韩愈《县斋读书》诗:“投章类缟带,伫答逾千金。”前蜀韦庄《再用前韵和薛先辈见寄》:“既闻留缟带,讵肯掷蓍簪?”亦喻深厚的友谊。清薛福成《〈出使四国日记〉跋》:“宛乎

  • 召父杜母

    《东观汉记》卷十五“杜诗”:“杜诗字君公,建武元年(建武,汉光武帝年号,元年为公元二十五年)为侍御史(官名,汉沿习秦时设置,在御史大夫下或在给事殿中,负责检举非法,督察郡县,或奉使外出执行任务),安集

  • 一顾荣

    源见“伯乐一顾”。比喻受名人知遇赏识的荣耀。唐温庭筠《上盐部铁侍郎启》:“倘一顾之荣,将回于咳唾;则陆沉之质,庶望于骞翔。”

  • 老莱裾

    同“老莱衣”。明沈鲸《双珠记.西市认母》:“事亲虽不同,江革准舞老莱裾。”【词语老莱裾】   汉语大词典:老莱裾

  • 眦裂

    《史记.项羽本纪》:“〔樊哙〕瞋目视项王,头发上指,目眦尽裂。”后因以“眦裂”形容盛怒。唐柳宗元《韦道安》诗:“一闻激高义,眦裂肝胆横。”《新唐书.张巡传》:“子琦谓巡曰:‘闻公督战,大呼辄眦裂血面,

  • 十日一水,五日一石

    唐代杜甫《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》:“十日画一水,五日画一石。能事不受相促迫,王宰始肯留真迹。”后多用以形容画家精心构思,不轻易下笔。其他 比喻作画时精心构思,不轻易下笔。唐·杜甫《戏题王宰画山水歌》:“

  • 下方罗赵

    《晋书.卫瓘传》附卫恒:“恒善草隶书,为《四体书势》曰:‘……故英(弘农张伯英)自称“上比崔杜不足,下方罗赵有余”。…’”晋卫恒评论历代著名书法家时,曾誉弘农张伯英草书甚佳,有草圣之称。并说自己上比汉

  • 过隙驹

    同“过隙白驹”。唐温庭筠《病中书怀呈友人》诗:“乡思巢枝鸟,年华过隙驹。”【词语过隙驹】   汉语大词典:过隙驹

  • 仲连逃海

    源见“鲁连辞赏”。谓功高不居,高蹈不仕。唐刘长卿《送卢侍御赴河北》诗:“莫学仲连逃海上,田单空愧取聊城。”